劉永生醫生簡史
劉永生醫生於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出生,祖籍廣東省大埔縣湖寮。他出生時父親劉香谷已六十一歲,因年老得第三名兒子,故鍾愛有加。但劉醫生年幼時體弱多病,叫父母十分擔憂,恐怕自己不夠資源供養兒女成材。但他們在信主耶穌後,便放下心頭大石,因他們相信神會保守和負責的。果然不出他們所料,劉醫生的學費和生活費得他的兄長劉梅軒長老全力承擔。
劉醫生小學畢業於劉氏小學,初中畢業於虎山中學,高中因為遇上戰亂及饑荒,讀了四間中學,包括大埔中學、中德中學、培正培道聯合中學,最後返回梅縣讀梅州中學至高中畢業。升讀大學時考取中山大學政治系,讀了兩年後,他聽從母親勸告,轉讀醫學院,六年後畢業。在畢業後曾於北京協和醫學院三零一六解放軍總醫院工作,後又轉去北京市第六醫院工作。一九五六年九月,與夫人莫蟠樂醫生帶着兩名兒子赤手空拳來到香港。感恩得兄長劉梅軒長老收納,兩家人一起住在海旁的店鋪內。經過一年的祈禱及對真理的認識,於一九五七年九月加入醫院工作,曾服務的有廣華醫院、瑪麗醫院和養和醫院。他的專科是外科及麻醉科,並於一九五九年時考取了香港的醫生執照。到一九六三年時,他與夫人一起自行開設診所行醫,懸壺濟世,直至二零零八年退休。由於劉醫生收費廉宜,對病人滿有愛心,所以社會人士都很敬愛他,而他對貧窮病人和主內弟兄姊妹也多是免收費用的。
劉醫生培育四男一女,家人包括兒孫共二十四口。全家共有七個醫生,兩老退休後第三代也有多個醫生。劉醫生在教會多有服務,曾擔任香港靈糧堂執事,其後擔任基督教會恩雨堂長老,直至安息主懷。屬靈方面,他曾受過不少鍛鍊,並為此寫過一本見證書《我經過了流淚谷》。社會服務方面,曾擔任鐘聲慈善社副社長、聖約翰救傷隊香港總醫官,因而獲英女皇頒授OST勳章。教育貢獻方面,曾擔任迦密主恩中學校董,並捐款資助內地多間學校與醫學院蓋建教育樓,也於香港捐贈款項興辦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。
劉醫生於二零二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安息主懷。
劉醫生一生蒙主引領走在神的道路上,所遇過的一切困難,都能靠主勝過。他一生站在主的真理上,他多謝所有屬靈前輩、老師、同學及各方前輩給他的幫助,臨別依依,謹此致謝!
劉莫蟠樂醫生簡史
莫蟠樂醫生,祖籍廣東新會,生於一九二八年十月一日。因母親早逝,童年時特別得到父親的關愛,乃掌上明珠。那時父親任職律師,與當地官員稔熟,深受官民愛戴。但解放後,卻因大地主的身份而淪為首批被清算鬥爭的對象。那時莫醫生正在廣州中山大學修讀醫科,得悉父親被處決,心感悲傷。然因莫醫生及幾個姐妹均離鄉外出工作和求學,故未受牽連。醫學院畢業後,她被分配到北京醫鐵路醫院擔任婦產科醫生,生活尚算安定。
莫醫生於一九五二年時與醫學院同窗劉永生醫生結婚,婚後二人鰜鰈情深,忘卻生活壓力。一九五六年時劉醫生伉儷獲准來港探親,與家人久別重逢,十分高興。想不到適逢國內展開了反右運動,二人在劉醫生的母親和兄長極力挽留下,便留在香港發展,開始新生活。
莫蟠樂醫生隨夫來港後,到教會聽福音,不久便決志相信主耶穌,並於一九五七年七月六日受浸加入教會,成為香港靈糧堂的會友。她真誠信主,每星期天皆與丈夫參加教會崇拜,並且鼓勵兒女參加主日學和團契,又參與各等事奉。
來港後,莫醫生曾在贊育醫院實習,一九六零年考獲醫生執照。及後轉到瑪麗醫院當麻醉科醫生,一家總算安定下來。六十年代時,香港非常缺乏醫院及醫生。一九六零年養和醫院聘請她的夫婿劉醫生當駐院醫生,後經丈夫介紹下,莫醫生亦被當時養和醫院李樹芬院長邀請,即時七月一日上班。
兩年後夫婦二人轉為私人執業。蒙神賜福。首先在中環華人行執業,蒙同事親友送贈賀禮、鼓勵和轉介,診所很是興旺。兩年後華人行改建,遂在銅鑼灣及跑馬地自置物業繼續應診,一直工作至八十餘歲。及後患上腰部脊骨與坐骨神經痛症,並且腦神經退化,做了兩次腰椎手術,在家療養。蒙女兒以琳醫生悉心料理照顧。然因腦退化病情日益嚴重,長期需要臥牀,及後吞嚥亦呈現困難,最終感染肺炎,並於二零一四年十月二日蒙主接返天家,在世寄居八十六載。
莫醫生除了在工作上表現優異,深受病人愛戴,在公益慈善教育方面亦貢獻良多。在家鄉虎山中學建有莫蟠樂大樓教師宿舍,贏得廣東大埔縣榮譽市民獎。她亦實至名歸地獲得鐘聲慈善社模範母親大獎。
莫醫生有四個兒子,一個女兒,十三個內外孫兒,全家共有九位醫生。每個兒孫都學有所成,奮進工作,貢獻社會,讓她毫無牽掛,在主愛的扶持和眾家人依依不捨地送別下,安返天家。
